推廣成果
Promotion results
高效豐產西南樺×高阿丁楓培育技術
成果簡介
一、成果主要內容及應用領域
(一)混交林營造技術 采用非均勻密度控制開展西南樺(Betula alnoides)與高阿丁楓(Altingia excels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及高阿丁楓與杉木的混交林營造,解決純林樹種單一而引起的森林健康和林地退化等問題;同時,應用非均勻密度的行距可變性特征,實現傳統密度較難實施的混交林營建及混交匹配性程度較低樹種間的混交。
(二)實現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和長短收益相結合的技術 非均勻密度控制下,長輪伐期的西南樺與短輪伐期的杉木混交,利用杉木適宜庇蔭生境中生長良好、可萌發更新等生物學特性,及西南樺樹冠稀疏、林下透光良好、枯落物易于分解的特性,實現杉木輪伐3次后采伐西南樺大徑材的目標。其一,實現林地的可持續經營,也解決杉木純林造成林地退化的問題;其二,杉木的短輪伐期可持續的收獲,解決西南樺大徑材投資長的問題。此外,項目還根據適地適樹的理論,基于造林地的生境變化,選擇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和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分別營造于溝谷和山脊,為多樹種和多效益的林地經營進行示范。
(三)西南樺、旱冬瓜和高阿丁楓的無性扦插繁殖 闊葉樹種實生繁殖的苗木造林后林木分化嚴重,因此,項目開展了西南樺、旱冬瓜和高阿丁楓的無性扦插繁殖,生根率最高分別達40%、50%和50%,為這些樹種發展無性系林業奠定了基礎。本技術不僅
二、成果主要創新點
(一)非均勻密度控制造林突破了傳統造林株行距的二維控制模式為三維可調,在混交林營造,甚至景觀生態的構建等方面,屬全新的技術和視野范疇;(二)在非均勻密度控制的前提下,選擇長短輪伐期樹種進行混交,解決因人工林經營周期長和一次性收獲而導致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并實現林地的可持續經營。
三、成果知識產權情況
項目發表科技論文7篇,碩士學位論文3篇。
四、經濟和社會效益情況
已有研究指出,20年生和25年生西南樺人工林的木材產值分別可達2.08和4.50萬元/畝,靜態的投入產出比高達23.8:1和51.4:1,效益極為可觀。如混交短周期的杉木或增加林下經濟作物,產值則更為可觀。本項目技術一旦被推廣應用,必將促進西南樺人工林的發展,并獲得較好的發展的質量和效益。